中陶会教师研究与发展专委会

牧师的演讲——警惕批评中的超限效应

首页1    观点参考    牧师的演讲——警惕批评中的超限效应

宜兴市 洋溪小学 闵德行

早上偶然走过一间教室门口,看到一位老师正在教育某位学生。这位学生虽然叫不出名字,却也因为经常见到他被各位老师轮流批评或喊进办公室,因而也算是老面孔了。走过他们身边时我无意中发现老师在那里苦口婆心,而那学生的眼神却是漂移不定并带着一丝不屑,我心里不由一动。稍加询问,原来又是老毛病——作业没有完成。老师气愤又无奈地说: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改不了呢?

看着这一幕,我不由想起了前不久看到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就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在讲,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生气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使人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学上称为“超限效应”。

某个道理,孩子明明已经晓得,可是教师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唠叨是一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你越说孩子越听不进,甚至还会冲撞你。在孩子看来,教师的“喋喋不休”和“不厌其烦”,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不信任,是侵犯了他们的心理领地,甚至会使他们产生与教师对着干的逆反心理,因此“超限效应”也就自然而生了。

教师在批评时既要掌握好“火候”也要掌握好“尺度”。批评的内容要精练,有较强的针对性。尤其是对同一学生的同一问题的批评,可以换个角度、换种口气、换种语言进行。教师对于学生问题产生的内情也应该耐心了解,虽然是同样的错误,可能产生的原因并不一样,条件不一样,错误的程度也不一样。例如本文开头的那位学生,今天他没有完成作业,或许是真的有意外呢?或许他做了一点,已经有了进步呢?本着尊重人性的角度,我们难道不应该先仔细问问然后再做打算?也许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老师含有偏见,对同一错误“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降低。同时,批评的时间应视学生犯错的具体情况而作适当的调控,过长易产生厌烦心理,不及会达不到既定的批评目的。

批评是柄双刃剑,用得恰当,批评是一剂良药,能促进学生改过自新;用得不好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师生的对立。老师们,当你决定批评你的学生时,深深吸口气,思考一下再去做吧!

2020年3月20日 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