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陶会教师研究与发展专委会

智慧,让教学发生

首页1    观点参考    智慧,让教学发生

江阴市河塘中心小学   蒋丽娟

2008年第21期《人民教育》专题报道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记述了这样的例子——

关于教学,郭教授回答:

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

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

郭教授的回答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

第一种“不是教学”的“教学”正在很多课堂上演。老师们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很多知识,而学生却并不领情,只当“耳边风”,吹过就忘。常听老师们抱怨,这道题不知讲了多少遍,学生还是不会做;这个错别字不知纠正了多少回,学生还是照错不误。老师们烦恼、苦闷、气愤,为什么自己讲得尽心,可学生就是不入心。此时,“教学”明明还没有发生在学生身上。

第二种“有一点是教学”的状况在课堂上也不少。课堂上,谁还不会提问呢?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这下“教学”应该发生了吧。可事与愿违,有的老师太爱“提问题”了,“满堂讲”变成“满堂问”,课堂被一个个琐碎的问题占据,学生来不及深入思考就被另一个“问题”牵着鼻子走了。一问一答看似热闹,思考却浮于表面,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呆板,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提问题是可以的,但提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时候提问题,由谁来提问题,都要是需要探讨并解决的“问题”啊!所以,当你知道“提问题”时,仅仅“有一点是教学”了。

为什么第三种“是教学了”呢?当老师说“3乘以5等于14”时,我们设想一下,学生也许会这么想:这明明是错的呀,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不对,“3乘以5等于15”,我要告诉老师,他错了,因为……老师故意“犯错”,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与好胜心,学生急切地想质疑,想探究,想纠正老师的错误。他们由此主动思维,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这正体现了老师教学的智慧,老师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催生着学生的智慧,而学生的智慧又彰显着老师的智慧,课堂上流淌着师生和谐共进、智慧共生的优美旋律。“教学”,由此发生!

放眼现实,对号入座,遗憾的是,很多课的教学境界只能达到“第一种”和“第二种”。第三种富有智慧的“教学”境界是何其难得,又何其宝贵!

香港大学生程介明先生曾讲过“墙上的洞”的故事,说印度新德里穷人街上的孩子,没有钱进学校,实验者在墙上开了洞,安上电脑,洞的高度与孩子的身高差不多。孩子看到电脑感到非常新奇,胡乱触摸。三个星期后,孩子在互相帮助下,竟然学会了用英文上网。故事后的题目特别有意思:“他们在学校吗?”回答是:“不在。”“他们在受教育吗?”回答是:“不知道。”“他们在学习吗?”回答十分肯定:“他们在学习。”实验告诉我们,要重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理解教学;要从学生内心渴望和主动建构的角度来理解学习。

让“教学”发生,就必须把研究学生、认识学生、发现学生放在最核心的地位,只有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最大的教学“智慧”。奥苏泊尔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就是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珍视学情,以学定教,基于学情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最大的关键。

教学智慧还体现在,如果需要,可以随时调整课时计划。“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苏霍姆林斯基)课堂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地方,可能是无故闯入的麻雀,可能是估计不足的难点,可能是节外生枝的插曲……如果把计划视为铁律,不可越雷池半步,就无异于自套枷锁。我们应该动态实施课堂,根据学生的客观实际和需求随时超越计划,甚至改变计划,放弃计划,充分显示作为教师应有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性,这也正是教学智慧的体现。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叶澜)智慧的产生有时并不需要刻意的安排,只需要一道敏锐的目光,一次认真的倾听,一句及时的点评,一次耐心的等待。

让“教学”发生,洛社中心小学的李勤特级老师明确提出, “要为学生的智慧生长而教”。因为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地方,是充满创造的地方。智慧的老师并不是仅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领着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凭借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去顿悟,从而走向智慧,生成智慧。从严格意义上讲,智慧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亲历期间,在充分实践、充分体验、充分历练和自主建构中慢慢形成的。因而,我们在“教学”时,要力求做到“给空间”、“重实践”、“有情趣”、“重生长”。

“给空间”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做到结构简明,版块清晰,内容集中,力求选点突破,一课一得,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消化、感悟、讨论和质疑;“重实践”就是要做到教学过程“活动化”,要将学科知识设计成合理的教学活动并运用教学智慧不断推进活动进程,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思考、实践和运用,在丰富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得到多方面的提高;“有情趣”就是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产生学习的兴趣,乐此不疲,兴致盎然,这与教学的“活动性”也是密切相关的;“重生长”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自己的教学是否“有价值”,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要让“教学“发生,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就要智慧引领,拒绝灌输,突破讲授,凸显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让体验,思考、合作、交流、质疑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常态。尊重、信任、真诚、开放、接纳、激励,这就是智慧老师应有的课堂姿态。师生协作,教学相长,才能使课堂这首师生协奏曲,流淌出动人的音符,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让教学发生。

2020年3月20日 12:59